制造業打造更多“中國名片”,物流供應鏈優勢有望重塑全球產業格局。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從全球制造業代工工廠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新能源汽車、家用電器、光伏產業等多個制造產業鏈形成了****地位,其中,多家中國企業躍然成為全球龍頭,不僅從技術研發、產品創新、銷售規模多方面領先、多方位反哺海外市場,不斷涌現出龍頭公司跨境并購活動,體現中國龍頭公司在全球地位及影響力。
從而將中國制造供應鏈逐級滲透到多個細分行業,提升中國制造供應鏈整體水平。
回顧中國制造業變遷史,龍頭企業在成功發掘新成長曲線后相對估值具備明顯優勢和提升空間。
展會名稱: 亞洲國際物流技術與運輸系統展覽會2023年日期:2023年10月24-27日/歡迎參觀2024年上海物流展 敬請期待展示內容: 物料搬運、自動化技術、運輸系統、物流的國際盛會編輯搜圖CeMAT ASIA是有幸與中國物流裝備行業相伴成長起來的一個展覽會,自2000年首次亮相神州,已經度過20多個春秋。
2023年,CeMAT ASIA預計將成為總展覽規模將超80,000平方米,匯集超700家國內外一線品牌企業的亞洲地區物流裝備行業旗艦展,雖規模與20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初心依舊未改。
如今物流行業東風依舊,我們也將再度啟航,攜手志同道合的伙伴們繼續破浪前行!近年來,物流末端配送壓力及客戶收件的不便,成為行業急需解決的“最后100米”問題。
作為物流配送服務鏈的最后一個環節,其主要特征可被概括為:批量小,品種多,頻率高。
考慮到收件人在整個城市區域的分布分散性以及在局部地區的分布集中性,物流公司通常需要設置龐大的快遞點網絡并雇傭大量快遞員以提供更好的末端配送服務,這使得人力成本的持續上漲成為物流企業面臨的最大困境。
在過去的幾年以及現在,眾包、自提點和快遞柜的模式主導著末端配送場景。
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如自動駕駛、無人機和送貨機器人,近幾年也推廣了大量新穎的末端配送模式,本文將對當前主流和未來創新的各類末端配送模式做探究分析,全面梳理最后一百米末端配送的發展歷程。
整合資源的眾包物流成為非主流眾包物流通俗來講就是把原本由配送員承擔的配送工作,轉交給企業外的大眾群體來完成。
當前眾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同城快遞的配送中,分為2B和2C兩種模式。
其中2B主要服務于具體的商家,以外賣、生鮮作為切入點,配送范圍多集中在三公里以內;2C服務的對象則更為廣泛,從商家到個人都有,平臺也更為開放,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自由快遞人,配送范圍更廣。
眾包物流通過整合社會中的閑置資源來增加快遞員的數目緩解配送難題。
但其本質上還是依賴于勞動人口,本身沒有提高快遞人員的效率,無法從根本上緩解快遞業對快遞人員的需求,人員稀缺未來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眾包物流的發展。
未來大概率可能是作為現有配送方式的一種最靈活的補充,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而不會成為主流配送方式。
自提點成本低卻體驗差傳統的上門配送模式由于等待時間長,客戶不在家以及二次配送等情況,配送員的配送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
當形成自提點后,自提點可以有效整合社區中的用戶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快遞員到戶的配送比例,原有的快遞員配送時間將被客戶自行收快遞所取代,進而降低快遞員的配送時間,滿足高數量的貨物配送。
目前針對快遞自提點的建立方式,主要包括商家加盟和企業自建兩種方案,其中商家加盟多數情況下為社區中的便利店等通過加盟的方式成立,其代表為菜鳥驛站,另一類則主要是企業自己出資,在人口密集的區域設立自提點,代表為京東自提點。
快遞自提點可以緩解快遞配送人員的壓力,加盟方式由于低成本可以大面積展開,再加之現階段已經有很多客戶對于快遞自提點形成了認同,快遞自提點已經成為了現階段的重要配送方式之一,已成為目前主流配送方式。
目前通過加盟方式形成的快遞自提點中,其加盟商家質量和種類較為低下,管理以及質量無法保證,加盟方式很難進行標準化復制,從長期來看發展會受到較大程度的制約。
儲位有限的快遞柜快遞柜位置固定,通過互聯網、智能識別等技術,可以實現不間斷工作,用戶通過自提柜無需與快遞員直接接觸,收發快件時間自由安排,快遞配送員也能避免長時間的等待和二次配送,從而能有效提高配送效率。
快遞柜作為社區的接入點能夠積累大量的用戶數據、通過對用戶的數據進行分析,供應商能夠為廣告服務商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廣告,提高廣告商廣告的投放效果。
但目前市場上主流的智能快遞柜只能配送一些較小的產品,快遞柜進行貨物配送過程中由于用戶無法進行當面確認,用戶體驗相對傳統的配送方式基本沒有提高,有時體驗甚至低于傳統的配送方式。
想去哪就去哪的無人車難推廣無人車配送主要運用于社區、辦公樓、校園、園區等末端需求場景。
因全年24 小時運行,不用提供座位,也不用為司機提供休息場所,遞送的時間可以從幾天縮短到幾個小時,從而實現配送成本減半的投資效益。
目前無人車的應用主要有兩種模式:(1)無人車與智能快遞柜相結合的站到站配送模式:在配送中心與城市末端配送的快遞柜之間設立自動分揀緩沖站,緩沖站可進行自動化分揀和分拆,并按計劃分派到末端無人配送車上,無人配送車行駛到末端配送的社區,通過無人自動分揀裝載與社區智能快遞柜進行無人對接。
(2)無人車、機器人與智能電梯相結合的門到門配送模式:快遞柜取貨的方式在某些高層住宅小區,會引起高頻的上下樓活動,可采用無人車與機器人協同配送,無人車到達最近停車場后,卸載下一批擁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機器人進入社區內部。
機器人通過物聯網技術與智能電梯進行通訊,電梯感應識別自動駕駛機器人需要停靠的樓層,以實現高層住宅垂直交通層面的門到門無人配送。
眾多快遞公司也通過和自動駕駛企業合作,推出無人車配送服務。
最早在2018 年,AutoX 在美國加州推出無人駕駛生鮮遞送服務,為當地居民提供無人車配送服務及車上搭載的無人貨架售貨服務。
在今年2月,順豐也在無錫某商場投用了智能配送機器人“方糖”,具備“自動化派送、云呼通知、取件碼快速取件”等服務特點。
今年4月,中國郵政在陽泉城區區域投入運行10輛無人物流配送車,主要承擔短駁中轉工作,用于站點與快遞自提點之間快遞郵件的運輸。
無人車模式基本都是在特殊場景下的測試和應用,其實際大規模落地在成本、技術及政策法規層面還存在諸多難點,因為末端的配送路況環境太復雜,存在著諸如自行車、行人、寵物、臺階、電梯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存在,現在的技術還很難處理如此非標準化的場景。
雷聲大,雨點小,無人機能否起飛?無人機配送已經成為物流行業的重要發展趨勢,傳統的車輛配送的方式容易受到路況和地理條件的限制, 例如交通擁堵的城市、地形復雜的偏遠地區、環境動態變化的災區等, 使得配送成本居高不下。
無人機在空中飛行, 可忽略路況和地理條件的限制, 飛行路線短, 且不會因為交通擁堵而增加額外等待時間。
采用無人機進行物流配送, 可節省大量的成本。
最早在2013年亞馬遜提出利用無人機配送包裹的概念。
2015年阿里巴巴嘗試用無人機向3 個城市的400多名客戶運送成箱的姜茶,由此開啟了無人機配送的發展,當前無人機配送有三種模式。
(1)無人機獨立配送,針對客戶點距離配送中心較近的情況, 無人機直接從配送中心出發進行配送,,配送中心可以支持無人機的充電、檢查、維修等操作。
考慮到旋翼無人機載重能力和航程有限, 配送的對象往往較為特殊(食品、救援物資), 應用的場景也具有一定特殊性。
(2)無人機與卡車協同,這是一種卡車作為運輸載體, 無人機在車上充電、發射和回收的新型配送模式,既繼承了傳統運輸車輛配送載重能力強、續航里程長的優勢, 又能夠改善傳統運輸車輛配送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等劣勢。
目前有三種協同策略,同車起降,異車起降和途中起降。
同車起降策略下,無人機必須在客戶節點處從卡車起飛, 送貨后返回該卡車, 這會存在車和無人機在會合時至少有一方需要等待的問題, 導致配送效率降低。
又出現了異車起降的策略,無人機可以從卡車A 上起飛, 降落在卡車B 上。
這兩種策略中, 卡車只能在倉庫或客戶節點發射和回收無人機, 增加了卡車或無人機的額外等待時間,在途中起降策略下,卡車不僅可以在節點處發射和回收無人機, 可以在路線途中發射和回收無人機,這種配送模式可以節省卡車和無人機的等待時間, 降低無人機的耗電量, 最大限度提升無人機配送包裹的效率。
(3)無人機與公共交通網絡協同。
利用公共交通網絡作為無人機的起降平臺,以最大程度提高能源利用率。
即通過無人機搭載公交車增加無人機的配送距離, 可以在無人機電量用完之際, 通過公共交通擴展的充電設備進行充電。
這種模式除了可以擴大配送覆蓋范圍外, 還可以降低配送成本, 增加無人機的使用壽命。
總的來看, 無人機配送還面臨載重能力、續航能力、安全因素、空中交通安全等制約, 將無人機大規模應用到現實的物流配送中還面臨許多挑戰,這也是無人機至今未得到大范圍推廣的關鍵因素。
把家門口的盒子的成本打下去智能盒子,即安裝在收件人家門口的收件盒,與智能家居一樣,通過物聯網在手持設備上反映收寄狀態的小型快遞柜。
快遞柜是針對社區的,而智能盒子是專屬的。
可以手機一鍵打開、容量自由伸縮、自帶攝像頭的智能硬件,可在用戶家門附近方便懸掛,占用很小空間。
快遞小哥可以經安全身份認證后,一鍵開盒。
因為伸縮功能,小盒在折疊時較薄,展開后的大肚量則能容下多數標準尺寸的包裹,門前懸掛方式更是簡單安全。
自帶的攝像功能,可實時拍攝,保證包裹安全。
可以實現刷臉開盒,語音交互,溫度調節儲存生鮮,支持授權共享空間等更多黑科技功能。
目前在菜鳥(菜鳥小盒),京東(云匣)等企業已經推出類似的應用試點。
未來的戰場可能是地道戰地下管道物流運輸方式,利用一個個自動小車在管道中的運行完成對貨物的運輸。
目前瑞士已經研發了這類配送系統被稱作Cargo Sous Terrain(CST)。
目前京東也發布了類似的膠囊管道系統概念模型,快遞箱在前端倉儲處被送入京東膠囊,在地下管道穿梭并被各中繼處自動分揀,最后在接收端交由機器人送達。
這種運輸方式更加安全、快速,不受天氣、路況和駕駛員的影響,地下物流系統可能改變物流的運輸和商品的交付方式,解決交通擁堵和尾氣排放導致的空氣污染問題。
目前雄安新區已經作為國內地下物流研究的重要樣本。
據了解,在雄安規劃的地下物流系統可利用地下管廊與樓宇自動連接,實現貨物全流程自動化流轉,自提柜按戶設定方便客戶取件。
百米沖刺起飛了,向云端飛行倉庫,最早由亞馬遜提出概念模型,通過一個巨大飛艇盤旋在高空中,裝載著配備的無人機組。
如果客戶訂到飛艇上的商品,馬上放飛艇上無人機去到客戶的地址,到達時間是分鐘之內。
這種飛行倉庫的目標是要解決距離問題,一個飛行在城市上空的可移動的倉庫將它的物品和產品移動到離客戶的家庭或公司更近的位置,可以縮短最后一百米送抵所需要的時間。
可以根據臨時的需要,將一定數量的飛行倉庫部署不同的地點。
目前這類應用實際落地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無論是技術實現、安全性、基礎設施、政策都還需要一些時間準備,但不能否認這也是未來的一種解決方案。
CeMAT ASIA亞洲國際物流技術與運輸系統展覽會自2000年首次舉辦以來,迄今已有二十余年歷史,如今,展會已成長為亞洲地區物流倉儲與運輸行業重要的展示平臺。
在物流行業發展變革的時代洪流中,CeMAT ASIA 展會也將繼續發揮大工業平臺的優勢,展示全球前沿創新技術,助推智慧物流產業發展新潮。
2024年上海物流展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