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iso認證,廈門iso認證,廈門iso體系認證,廈門iso質量認證,廈門iso認證之流程管理一、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是什么意思:(一)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與流程管理企業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及持續有效運行,有利于不斷規范企業管理。
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控制程序文件體現業務流程處理的思想,而業務流程管理關注企業內部關鍵流程或核心流程,通過一系列的增值活動,可以促進企業提高流程效率及企業績效,優化和提升企業管理。
1.ISO9000與BPM關系(1)ISO9000與BPM關系。
ISO9000的文件結構包括:質量手冊、程序文件、質量記錄等,其中,程序文件對業務流程操作有嚴格的規定。
流程管理在業務流程描述階段可以把ISO9000的程序文件作為重要的參考信息,與通過現場訪談,調查問卷等方式,了解企業現狀及業務流程運作。
對于已經進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不但有整套業務流程圖,幾乎每一位員工都會繪制業務流程圖,對業務流程進行描述的能力比較強,極大方便企業流程管理。
(2)ISO9000與BPM的區別。
ISO9000重在“規范”。
企業運營中存在的活動見的等待、活動的重復、內部往返搬運、反復審核、手工匹配來自不同部門的多種表單等做法,按照“做了的一定要寫,寫了的一定要做”的原則,在ISO9000中仍然可以被“規范”下來,只要不對產品質量產生影響及危害,都可以在ISO9000中“做”與“寫”,將業務流程落實下去。
而BPM重在“提升”。
企業組織的較終目的應該是以某種服務方式為顧客“增加價值”,通過關注企業現有的關鍵和核心流程,從“計劃、部門、崗位、制度、績效、報表、IT”七個方面運作或者優化流程,進而消除非增值活動和調整核心增值活動。
通過對流程中的非增值活動(“環節”)進行清除(Eliminate)、簡化(Simplify)、整合(Automate),即“ESIA”來系統改造現有流程及提高流程效率,使得流程更加合理與容易操作。
2.BPM是推動ISO9000持續改進的動力ISO9000族標準在ISO9000、ISO9001和ISO9004等三個核心標準組成。
ISO9001標準時組織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標準。
ISO9004是組織進行持續改進的指南標準。
在實際工作中,由于ISO9000認證的依據是ISO9001,而不包括ISO9004,大部分組織僅僅滿足于達到ISO9001標準要求,即實施ISO9001標準組織數量遠遠超過使用ISO9004標準的數量,即要求標準而不是指南標準在企業中起主導作用,而不追求整體業績的改進,都是未能全面理解ISO9000族標準的反映。
說,ISO9000在組織的質量工作中只是基礎性作用,僅僅為組織架設了一個基礎質量管理平臺。
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反映了企業質量活動的持續發展,是企業管理得客觀要求。
流程管理從對現狀流程進行描述開始,發現問題點,找到改進的目標流程,為企業業務流程的持續改進給出了方向和手段,它關注如何通過崗位職責的合理設置、績效考核指標的切實應用、管理制度的不斷規范來保證目標業務流程的真正實現。
ISO9000需要持續改進,不斷增強顧客滿意程度,但更需要流程管理、其他許多管理理論實踐的推動,才能為租住帶來一個垂直的質量管理體系。
企業發展需要多種管理理論的綜合實踐,在組織實施ISO9001標準,而未使用ISO9004指南標準時,流程管理是組織確保質量體系得到持續改進和規范的一種管理理論和方法,流程管理和其他管理理論在本質上是不矛盾的,流程管理與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的結合,有利于不斷提升和規范企業管理,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
(二)精益管理,一種企業管理方式 1.“精”——少投入、少消耗資源、少花時間,尤其是要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投入和耗費,高質量。
2.“益”——多產出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升級的目標。
更加,精益求精。
3、精益管理是對生產方式的提升,代表了在眾多行業和領域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刻的管理思想。
精益管理的本質是通過消除各種形式的浪費,不斷提升價值流效率。
而精益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減少浪費、準時化生產、自働化、“三現”主義以及持續改善五大方面。
1)對浪費的定義和深惡痛絕的態度:除了在生產制造領域大家都很熟悉的典型七種浪費外,在企業經營活動中還普遍存在著例如溝通障礙、架構僵化、方向沖突、工具錯誤、人才斷層、信息缺失、等候、知識廢棄、過早設置、人力資源和勞動技能等各種形式的浪費。
2)準時化(JIT)生產: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提供適當數量的產品或服務,并且用較少的資源。
做到動如脫兔,靜如處子。
準時化生產是以“均衡化生產”為前提條件,由“生產的流程化”、“確定符合需要數量的節拍時間”和“后道工序在必要的時刻到前道工序去領取必要的必要品”三種思想觀念組成。
均衡化生產是使產品穩定地平均流動,避免在作業過程中產生不均衡的狀態。
生產的流程化就是以流水線來生產產品的生產方式。
生產流程化可以消除各道工序內部、各道工序之間的物資停滯,實現一個生產流。
節拍時間是生產一個產品所花費的時間,是工作時間和需求量的比值,即作業速度。
解決方法:徹底實施標準化作業(節拍時間、作業順序、標準存貨量);建立能夠傳達生產線異常信息的生產結構。
后道工序領取是指前道工序只生產后道工序所要領取的產品和數量。
按照這種生產方式就不會生產多余的產品,也就不會產生浪費。
解決方法:實行看板管理、活用看板的搬運、縮短更換作業程序的時間。
3)自働化JIDOKA(簡易自動化):自働化JIDOKA就是通過及時將問題暴露的機制,如Andon(安東),防呆管理,標準化作業等準確而快速地將問題(包含品質的任何異常現象)解決在發生的“當下”。
將人的容易出錯的、無法承擔的(如簡單重復和繁重的)工作通過機器來替代,即省力化、省人化、少人化的過程。
這就是JIDOKA這個帶人字邊的自動化的真正的含義。
4)對生產現場的重視:精益生產中的“現場”、“現物”、“現實”被形象地稱為“三現”主義。
“三現”主義強調管理人員不能只在辦公桌上空發議論,而是要深入到“現場”中去,要用自己的雙眼觀察“實物”,形成正確的“現實”。
倡導“三現”主義的現場管理,必須要摒棄以往的個人特有經驗的優勢;要不斷在現場中反復實踐,使管理人員獲得一手的正確信息,形成現場問題正確的解決方案;大力倡導五個“為什么”的方法。
5)持續改善:持續改善是指“對企業不同領域或工作位置上所做的不斷的改進和完善”。
它包括:全面質量管理、全員生產維修、準時生產體制。
為了達到質量、成本和交貨期限的控制目標并使顧客滿意,企業必須引進這三個基本的系統。
企業戰略規劃、主題活動、團隊活動也是持續改善的重要內容。
精益管理要求企業的各項活動都必須運用“精益思維” (Lean Thinking)。
“精益思維”的核心就是以較小資源投入,包括人力、設備、資金、材料、時間和空間, 創造出盡可能多的價值,為顧客提供新產品和及時的服務。
精益管理的目標可以概括為:企業在為顧客提供滿意的產品與服務的把浪費降到較低程度。
企業生產活動中的浪費現象很多,常見的有:錯誤——提供有缺陷的產品或不滿意的服務;積壓——因無需求造成的積壓和多余的庫存;過度加工——實際上不需要的加工和程序;多余搬運——不必要的物品移動;等候——因生產活動的上游不能按時交貨或提供服務而等候;多余的運動——人員在工作中不必要的動作;提供顧客并不需要的服務和產品。
努力消除這些浪費現象是精益管理的較重要的內容。
精益管理帶給企業的益處:對于制造型企業而言,在以下方面已經有無數的實踐證明是取得成效的:庫存大幅降低,生產周期減短,質量穩定提高,各種資源(能源、空間、材料、人力)等的使用效率提高,各種浪費減少、生產成本下降,企業利潤增加。
員工士氣、企業文化、領導力、生產技術都在實施中得到提升,較終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對于服務型企業而言,提升企業內部流程效率,做到對顧客需求的快速反應,可以縮短縮短從顧客需求產生到實現的過程時間,大大提高了顧客滿意度,從而穩定和不斷擴展市場占有率。
精益管理就是要求企業以較小資源投入(包括人力、設備、資金、材料、時間和空間),創造出盡可能多的價值,為顧客提供高質量產品和及時的服務,提高顧客滿意度。
精益管理的目的就是企業在為顧客提供滿意的產品與服務的把浪費降到較低程度。